烟花三月,春意盎然。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“新课程,新课堂”名特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,专家们以新课标为引领,展示了全新的教学的理念及探索方式,帮助我们寻找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的路径,指导我们更好地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扎实落地。
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,便是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所执教的四年级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》一课,巩子坤教授更是给出了“有理、有据、有序、有味道”的高度评价,具体有以下几点:
一、 基于基本事实,展开新知教学
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》一课,不论是苏教版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,都是十分热门的公开课“人选”,大部分的教学环节均是以学生提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猜想后,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、量一量、比一比等操作方法进一步验证猜想,从而得出结论。而朱特的课堂,仅仅围绕一个基本事实“两点之间,线段最短”来展开,这是一个无需证明的结论,用朱特的话来说便是“小狗都知道”。
第一环节中,朱特利用这一基本事实,结合三角形的地图引入课堂,学生便可利用原有的生活常识得到,两个地点之间,直走最短,同理,其他两个地点之间,同样也是直走最快。由此,学生便在脑海中初步建构起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表象,为后续的推理验证提供知识基础。朱特的这一设计,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、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三者巧妙糅合在了一起,以旧知推新知,以经验促教学。
二、 巧构教学环节,探索数学规律
第二环节,在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,朱特仅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,要求简明扼:“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,并用a、b、c分别表示三条边的长度”,随后提出研究要求:“联系‘两点之间,线段最短’这一基本事实,研究三条边长度之间的关系”。
这一精妙的设计,让在场的听课老师赞叹不已。它的巧妙之处在于:每一位学生所画的三角形不一样,每位同学标注的a、b、c也不一样,但是,不论是哪一位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结论,在全班同学的三角形中都能得到验证,这便是能够得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结论,也就是本课需要探究的三边关系。朱特将大量的动手操作验证的环节取消,原因在于,不论是拼三角形、或是测量三边长度,不可避免会存在误差,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的错误结论通常是教师无法更改的。因此,朱特放慢了学生讨论及推理的速度,在学生“猜测、反驳、再猜测、再反驳”的过程中,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,注重对学生推理意识的培养,并强调了运用基本事实,从一般经验出发验证具体结论的方法。课后朱特也特别强调,动手实践不是教学,有新知识的生成才是教学。我们通常会追求“热闹”的课堂,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。
三、 以新课标为指导,挖掘学生潜力
第三环节中,朱特设计了一道习题,检验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,随后安排学生用尺画出一个三条边长分别为8cm、5cm、4cm的三角形,随后结合新课标所要求的尺规作图,利用视频直接教学尺规作图画三角形的方法。
四年级的同学以前从未接触过圆规,本以为这对于学生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令我意外的是,学生在看视频和画三角形的过程中,感知到了圆规两脚之间距离不变这一特点,并能回答出“两条弧的交点为什么就是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”这一问题,说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,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三角形三边关系,同时也学会了圆规的使用,对后续几何图形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经验,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这三个简单的教学环节,要求简单但过程深刻,让数学课堂回归数学本质,化繁为简,处处充满了数学的探究和技能的形成,让人受益匪浅。学习新课标、理解新课标、落实新课标,这是一个不断学习、不断提升、循序渐进的过程,在专家的引领下,我也将不断挑战、不断更新自己,学习新思想,探究新方法。